文藝觀察|從人民生活和文化傳統中汲取創作營養
2022年08月25日 17:44 中國藝術報 點擊:382 我有話說(0人參與)
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,決定了文藝創作方式方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。找準創作之源,全面精準把握人民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,在創作形式、題材、體裁、風格、手法上實現突破,在審美領域、審美品質和審美形式上不斷開拓,理應成為新時代文藝工作者一項重要的看家本領。
準確把握文藝創作的不竭源泉,需要深悟“生活就是人民,人民就是生活”的哲理,在反映人民生活的廣度和深度上下功夫。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、一千條,但最根本、最關鍵、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、扎根生活。能否書寫出中華民族新史詩,根本上是要看能否書寫出人民群眾在當下時代的憂樂、渴望和追求。新時代呼喚文藝工作者要始終把心、情、思沉到人民之中,向人類精神世界最深處開掘,用中國人獨特的思想、情感、審美把握和反映這個偉大時代,彰顯其不可替代的精神價值,立志從藝術維度上、從歷史進程中不斷拓寬人類的精神空間,作出中華民族的獨特貢獻。
準確把握文藝創作的不竭源泉,需要深諳“源于生活,高于生活”的規律,以高于生活的標準來提煉生活。毛澤東同志指出,文藝作品中反映出來的生活卻可以而且應該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高,更強烈,更有集中性,更典型,更理想,因此就更帶普遍性。創作不能簡單地成為生活的“留聲機”和“照相機”,而是要善于發掘生活中的普遍和細微,并對其進行藝術加工和審美升華,形成藝術中的各種典型。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,只有靜下心來精心構思、科學謀篇、精雕細刻,用心用情用功用力,以充沛的激情、精練的語言、生動的筆觸、優美的旋律、豐富的情節、感人的形象抒寫人民、描繪人民、歌唱人民,才能讓文藝創作與時代同頻共振,與人民文化需求心心相印,創作出屬于這個偉大時代、偉大民族的扛鼎之作。
準確把握文藝創作的不竭源泉,需要具有“讀懂社會、讀透人生”的慧眼,從平凡的世界里發現不凡的人生?,F實世界復雜多變,要求文藝工作者有足夠的能力和本領看到美善、希望和光明。當我們都能自覺用博大的胸懷去擁抱時代、用真誠的感情去體驗生活、用藝術的靈感去把握人生,偉大的作品和偉大的藝術家便呼之欲出了。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,只有不斷錘煉自己的政治鑒別力和藝術敏銳性,從看似瑣碎的柴米油鹽中品味生活,從日新月異的發展中凝練價值,才能使作品飽含生活的底蘊和人間的真情,作品才能更具有煙火氣和生命力。
準確把握文藝創作的不竭源泉,需要秉承“學古不泥古、破法不悖法”的傳統,切實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。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,是千百年來人民生產生活智慧的結晶,是當代中國文藝的根基,也是文藝創新的寶藏。河南衛視《唐宮夜宴》《洛神水賦》、創意音舞詩畫《憶江南》從中華文明寶藏中開掘素材內容,融入傳媒新技術,將觀眾帶入中華美學意境。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開閉幕式把一批蘊含中國元素、符合世界審美潮流和中華審美風范的文藝創新節目呈現給全世界,以藝術的方式表現中國的發展道路和成功秘訣。新時代文藝的成功實踐不斷證明,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取材和演繹,把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表達出來,引發人們的記憶和共鳴,喚起人們骨子里滲透的文化力量,已經成為當代文藝創作鍛造經典的重要路徑。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只要樹立為人民創造文化杰作、為人類貢獻不朽作品的雄心,珍視民族文化,堅守中華文化立場,通古今之變、融中外之長,就一定能夠推出彰顯民族精神氣質、時代進步潮流、人民奮斗偉力的精品力作。